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加强课程建设是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,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、提高教学质量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。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,提高课程建设水平,根据《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官网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和《澳门十大娱乐网站官网“十三五”专业建设规划》要求,特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建设基础
(一)取得的成绩
“十二五”以来,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,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,注重对课程建设的支持、指导和管理,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1.课程体系逐步完善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,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优化课程体系,构建了“通识教育课程模块+学科基础课程模块+专业课程模块+教师教育课程模块(师范)/专业技能课程模块(非师范)+素质拓展课程(第二课堂)模块”的课程体系。在课程体系上,注重优化结构,结合行业需求,开发创新型、实践型课程;在课程设置上,明确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,精选课程,精准培养,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;在实践环节上,打通“教、学、做”环节,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。
2.课程改革取得进展。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,以“适用、有效”为原则,制定了思想政治课等17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,准确把握课程目标,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,因材施教,尝试实行分层分类教学,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学时,优化和调整授课内容,教学过程多样化、灵活性增强。在教学内容上,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,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。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,以现代教育技术、多媒体辅助教学,积极探索兴趣引导、问题引入、案例分析、实践论证,推进师生互动,提高教学效果。在课程考核方式上,强化形成性考核,使之与终结性考核结合。
3.课程建设有序推进。学校重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,将课程建设纳入“质量工程”建设范围,先后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、优质课程等建设项目。目前,我校已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、省级名师空间课堂6门、省级微课3门;校级精品课程9门、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、校级慕课课程1门、校级优质课程89门,课程建设正朝着规范化、特色化方向发展。
(二)存在的主要问题
学校课程建设有序推进,取得较大成效,但与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,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:一是更高层次课程建设成果没有取得突破,尚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,省级、校级精品课程数量偏少,示范、带动作用发挥不力,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;二是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度不高,利用率偏低,有待完善;三是公共选修课的数量不足,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;四是部分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需创新;五是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存在差距,无法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。
二、指导思想
以教育部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为指导,贯彻落实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》和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,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,加强课程建设力度,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,深化教学改革,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,推动“互联网+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与共享,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三、建设原则
(一)坚持“以生为本”原则。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核心,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,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、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。
(二)坚持“建引结合”原则。引进具有行业与社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资源,同时自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,丰富各类课程资源,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。
(三)坚持“以点带面”原则。重点建设优质、精品课程,发挥引领示范、辐射推广作用,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。
(四)坚持“分级打造”原则。按照公共基础课、专业核心课、通识选修课、创新创业课等类别,打造校级、省级、国家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。
四、建设目标
学校拟用三年时间,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,全面深化课程改革,以校级优质在线课程为重点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示范,充分发挥好优质课程、精品课程的引领示范、辐射推广作用,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,推动在线课程的应用,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。到2020年,在引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同时,立项建设校级优质在线课程达到200门,遴选培育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-10门,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力争获得突破,立项达到1-3门,形成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。
五、建设内容
(一)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。注重培养青年教师、教学骨干,提升团队教学质量。鼓励学术水平高、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,配备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,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、人员稳定、教学水平高、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,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。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,通过引进、顶岗挂职锻炼等方式,提高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教师数量,提升教师实践能力;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,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。
(二)强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。优化与开发课程资源,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,合理建设校内教学资源,构建好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。建设包括教学大纲、教案、课件、习题集、实验指导、参考文献、考核方法、试题(卷)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,精选企业(行业)培训教材,鼓励教师对接学校、企业(行业)研究开发应用型、实践型教材,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。利用“互联网+”拓展校外网络教学资源,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源。
(三)优化课程体系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结合行业标准、企业要求、职业资格认定等要求,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。重视通识课程,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;强化专业核心课程,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;鼓励、支持二级学院与行业合作,联合开发创新性、应用性、实践性强的新课程,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;拓展选修课程的开设范围,将人文、艺术、科学、创新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,真正形成基础知识、专业知识、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,实现专业教育、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。
(四)改革教学内容。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。积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,淘汰“水课”,打造“金课”,增加课程难度,拓展课程深度。加强课程设计,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,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,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,构建全员、全程、全课程育人格局。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,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,通过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等途径,进一步研究、开发适应专业领域新发展、新要求的课程内容,注重将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,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,适应社会需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。
(五)改进教学方法。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创新课堂教学模式,推进课堂教学革命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加强师生互动。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对象,因材施教,改革“满堂灌”“填鸭式”的传统教学方式,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、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,采用启发式、讨论式、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,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。
(六)优化教学手段。大力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,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,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,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,积极加快在线课程建设,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,完善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学分认定,鼓励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。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“变轨超车”,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。
(七)推进课程考核改革。建立科学、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标准,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,强化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;创新考核方法,综合应用笔试、口试、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。开展试题库建设,推动教考分离。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考核,改变期末一考制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,强化过程考核;加强总结性考核,题型设计要不断创新,考核内容要宽厚兼容,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,以考辅教,以考促学,激励学生主动学习。合理增加课程考核难度,做到教学不“缩水”、考核不“放水”,加强课程重修管理,严把毕业出口关,坚决取消“清考”制度。
六、主要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成立学校、二级学院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管理保证。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校的课程建设规划、方案,组织开展校级优质课程、精品课程等评选、检查与指导等工作;二级学院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,组织开展学院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、指导、建设与检查等工作。
(二)加大经费投入与政策激励。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,用于优质在线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专项建设。学校对立项的校级优质在线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,省级及以上精品开放课程给予1:1的配套经费资助,为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。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,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。将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、职务晋升、优秀教师评选等重要依据之一。
(三)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。加强网络课程软件和硬件建设,继续开展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,构建课程网络共享平台。学校为优质课程、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。
(四)强化考核管理。坚持课程建设常抓不懈。加强课程建设常规化、规范化和动态过程管理,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。建立健全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,科学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标准。规范优质课程、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程序,定期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。